探讨中医典籍的翻译策略
时间:2019-01-24 作者:博学论文网
摘要:中医典籍中隐喻等比喻辞格极为普遍,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真正体现了中医的“取象比类”思想。此文通过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 分析中医典籍的语言特征和隐喻现象, 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中医典籍; 隐喻; 翻译;
1 引言
人类通过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 开始认知和构建世界, 隐喻是其中之一。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 这个理论可以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找到。根据此书的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 隐喻具有概念性,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具体而言,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1981年莱考夫又定义说隐喻就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即“概念隐喻”.长期以来, 人们一般认为概念隐喻主要用于文学语言, 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它的适用范围从简单的语言修辞扩大到一种领域到另一种领域的认知活动。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人们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和经验的产物, 那时先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体自身、大自然、所处方位、动荡战争等, 所以中医典籍习惯使用相关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中医语言的抽象思维。
2 中医典籍的语言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和秦汉时期,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其形成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 汇聚了古代人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等。因此, 中医学的表述风格非常特别, 有着自己的语言特征。
2.1 独特性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独特的概念, 例如:“气”“阴阳”“脏腑”, 翻译时找不到对等的英语单词。中医的“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是一个抽象概念。如果将它翻译成“gas”, 那就是南辕北辙, 让西方读者云里雾里。中医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中医的“脏腑”也不同于西医, 它不是具体的解剖形态, 不能够简单地用英文一对一翻译。这些独特的中医概念一般以汉语拼音进行音译, 如“qi”、“yin-yang”、“zang-organs and fu-organs”, 以表达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 保持中医文化的本质内容。
2.2 文学性
中医典籍广泛运用了隐喻等比喻辞格, 真正体现了中医的“取象比类”思想。事实上, 中医语言不仅具有科技语言的严谨性, 还具有文学作品的古雅性。中医典籍的隐喻就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表述陌生的医理知识和诊疗方法, 这样就使得中医语言具有文学性特征。例如:“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中医语言非常形象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翻译时可尽量做到结构一致, 西方读者也能够更好理解和掌握。
2.3 医理性
中医典籍中确有一些表达方式可以用英文对应, 并且能够做到形式一致。但是, 中医典籍的内涵大部分都是隐藏在语言之下, 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中医语言的表面形式, 而应该挖掘中医语言实际表达的内涵, 明白其具有医理性。例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如果按照表面对应形式, “贼风”岂不是“小偷的风”?!被翻译成“thief wind”?!这显然是不知所云, 大相径庭。我们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医理性, 明白它的医学概念。这里的“贼风”指的是人体在睡眠中免疫机能降低, 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 导致细菌病毒乘虚而入, 是一种致病因素。因此, 我们要翻译出它的医学内涵, 真正表达的意思, “pathogenic factors”才是它的正确翻译。中医语言具有医理性, 就是要求理解词汇的真正涵义, 保持中医文化和精髓。
3 中医语言的概念隐喻分类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对中国影响极大, 被看做医学经典之最, 它来源于古人长期观察生命现象和大量临床实践。概念隐喻大量运用于《黄帝内经》之中, 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家认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精气神等。我们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分析《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语言, 可以具体地把概念隐喻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3.1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即本体隐喻, 是指一些模糊抽象的概念如心理、情感、思维状态等都可以用表示具体和有形的实体的词语来表示。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 不失四时。又如:中医中的“心者, 君主之官也”“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在实体隐喻中, 容器隐喻是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 在中医语言中普遍存在。按照中医学理论, 身体就是一个大体积的容器, 而体积较小的容器则指代体内的一些部位或器官, 这样的隐喻就能够理解和归类身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变。在中医典籍中, 我们可以看到“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背者, 胸中之府……腰者, 肾之府……膝者, 筋之府……骨者, 髓之府”.
3.2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也叫空间隐喻, 这种概念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空间方位如上下、左右、深浅、中心、边缘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如:天为上, 地为下, 人为中。中医有“上热下寒”“胃气上逆”“湿热下注”“咳逆上气”“心下有水气”等概念, 这就是古代医者说明疾病的病位时常常用“上-下”方位词来描述、解释疾病病机, 并形成中医的隐喻意义。又如:在中医理论中对于“里与表”的抽象概念常用“内与外”这对方位词表达。“里表”这对方位概念在中医语言中广泛运用, 它常与具有抽象概念的寒热、虚实一起形成隐喻语言。
3.3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通常是指运用一个定义清晰、结构分明的概念, 去描述说明另一个定义和结构相对模糊的概念。如:天地为父母。又如: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先理解“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本质, 接着将它们形象化,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的关系, 最后对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就可以得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的结构概念。
4 中医典籍的隐喻翻译策略
《黄帝内经》所包含的中医语言以隐喻认知为基本特征, 善于用隐喻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这也是这部典籍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现在, 中医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 也开始被外国人看重和接受。因此,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视线转向中医典籍及其翻译, 随之带动了认知隐喻观视域下中医典籍英语翻译研究和策略探寻。
4.1 化隐喻为明喻, 喻体替代
实体隐喻其实就是用有形的实体指代抽象的对象,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自然隐喻。自然界有着天、地、水、火、土、风、寒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这些具体概念被用来投射到认知域等抽象概念之中。
例1:脾者土也, 治中央。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The spleen is just like the earth, which can govern the whole body.
从古至今, “土地” (earth) 都被认为是人类的母亲, 因为它蕴育了万物。在这个句子中, 以自然界的“土 (地) ”来隐喻人体主运化、统血, 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脏, 使人一眼明了脾脏的重要性, 语义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翻译的时候, 就用目的语中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 这样就能够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和中医特有的意象思维模式。
例2: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The life span can be prolonged, like Heaven and Earth.
事实上, 生命是不可能没有穷尽的。在古代, 人们只是认为如果懂得养生之道, 人就能够延长寿命、长命百岁, 就像“天、地”一样长久。因此, 古代医学家用对“天、地”的无边无际的认知来隐喻寿命的长久。
4.2 化隐喻为直喻, 结构等效
在中医理论中, 描述病机位置一般用“上-下”方位词, 反映疾病产生于某个人体器官。同时, 这对方位词还多与一些抽象概念如阴阳、虚实、寒热一起用来解释疾病的病理机制, 形成中医病机复合隐喻。
例3: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Exuberanc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will make one dream of flying up;exuberance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will make one dream of falling down.
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为“上、中、下”三焦, “上”指上焦, 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肝、脾、胃;下焦则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盛”是过于旺盛, 有营养过剩、功能过强等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当人的上部“心、肺”接受的营养过盛、功能过强时, 人就会做飞起来的梦。如果是“肾、大肠、小肠、膀胱”特别是肾接受的营养过盛、功能过强时, 人就会做从高处往下坠落的梦。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直接翻译出来, 既释明了意义, 又保存了原词的形式, 完整传递医学信息。
例4: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The lucid Yang is discharged from upper orifices while the turbid Yin is discharged from lower orifices.
“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 “浊阴”指在内的污秽的阴气。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在上窍排出, 在内的污秽的阴气在下窍排出。这里的“清和浊”、“上和下”在英语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词语, 英语国家的人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句话, 直译是最好的方式, 言简意赅。
4.3 化隐喻为意译, 注重实效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因此作为结构隐喻常见类型之一的战争隐喻也应运而生, 被引申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经过长期的发展, 战争隐喻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 同样用于人们表达的语言当中。人类认知的本质是隐喻, 它将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被相提并论。人们通过认知, 对这两种事物产生了相似的联想, 相似性即是源始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映射的认知基础。在古代, 人们没有丰富的语言词汇,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描绘抽象而复杂的疾病过程, 中医语言亦选择了“战争”隐喻来理解疾病过程。
例5:八正之虚邪, 而避之勿犯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
Our body should avoid to be offended by the deficient pathogen of eight time orders.
这个句子将外来致病因素“虚邪”看做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邪气入侵就会使得身体变得虚弱。这就好像点明战争是由敌方发动, 目的在于侵略我方领地。而我方为了抵御进攻, 就要进行防卫。这里的“八正”指的是八个时令, 而“虚邪”无非是指导致人体致病的各种因素, 在现代科学术语用pathogen来表达就行, 不必受限于原文进行硬译。
例6: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篇》)
Vital factors exist in the body, so the diseases won't disturb it.
正气, 一般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 即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疾病之所以产生和变化, 虽然机理错综复杂, 但归根结底是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作用, 即“邪正斗争”.机体正气充足时, 邪气无法侵犯。此句并没有直接对应“正”和“邪”做一对一的翻译, 因为我们明白词语之后隐藏的内涵, 所以就把真正的意思翻译出来就可以了。
5 小结
《黄帝内经》作为医学经典之一, 从中选取的例子, 可以看出中医典籍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和表述方式, 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隐喻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扩大了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而隐喻的研究、理解和翻译, 能使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得到很好理解, 信息传递更加完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应根据上下文揣测具体语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产生隐喻的心理基础, 推敲字面意思下隐藏的文化信息, 寻找最恰当的翻译方法, 将中医宣传出去, 传达中医精髓, 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71-273.
[3]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 :5-11.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4.
[5] 王洪图。内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280-281.
[6] 胡奇军, 吴艳霞, 姜漫莉。基于认知的中医典籍隐喻翻译[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2) :90-91.
[7] 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11) :2 875-2 876.
[8] 惠佳蓓, 张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31 (9) :67-69.
[9] 伍月。论翻译认知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142-144.
[10] 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 2005 (5) :101-105.
[11]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2] 肖平。中医典籍的语言特点及其翻的文化传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8 (4) :74-76.
[13] 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5:151, 211.
[14] 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枢[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491.
[15]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1.
- 上一篇:《琵琶记》不同体裁形式在西方的传播与翻译
- 下一篇:违法性认识缺失的当代解读